一、單選題
1.課堂上,李老師向同學們強調:“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中國是禮儀之邦,崇德尚禮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我們不僅僅要知道這些禮儀,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當中我們要積極踐行這些傳統禮儀?!边@主要體現了德育原則中的( )原則。
A.因材施教
B.知行統一
C.導向性
D.正面教育
2.“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币虼嗽诮M織和培養班集體時應( )
A.確立班集體的目標
B.全面了解和研究學生
C.建立健全必要的班級規則
D.開展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
3.一個人在行動中具有明確的目的,能認識行動的社會意義,并使自己的行為服從于社會的要求。這種意志品質被稱為意志的( )
A.自制力
B.自覺性
C.果斷性
D.堅韌性
4.知識學習是創造性產生的( )
A.前提
B.必要前提
C.基礎
D.標志
5.理性—情緒理論認為,引起情緒障礙的關鍵性因素是( )
A.誘發事件本身
B.當事人對事件的評價
C.當事人的情緒與行為結果
D.以上選項都正確
二、材料分析題
最近一段時間,初三年級某班班主任孫老師愁壞了,她發現學習成績一直不錯的梁麗同學整天愁眉不展,臨近中考了,上課時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也有些下降,幾次模擬考試也沒有發揮出應有的水平。孫老師與她談心時,梁麗說她最近無心學習,不知道該學什么,也不知道為誰而學,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和信心考上重點高中,對接下來的學習和生活很迷茫。
另外,孫老師還發現“插班生”王磊同學行為孤僻,和同學很少有交流,無法融入新的學習生活環境,還認為同伴們不跟他玩耍是因為看不起他,因為他是從別的學校插班來的。他覺得大家對他都充滿敵意。
(1)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理論,這一時期的學生具有什么特點?有哪些表現?
(2)如果你是孫老師,對案例中這些情況有何應對措施?
【參考答案解析】
一、單選題
1.B【解析】李老師對學生強調不僅要知道傳統禮儀,更要在生活當中積極踐行這些傳統禮儀,這體現了知行統一的德育原則。
2.C【解析】題干中“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意為: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規矩、規則,否則就無法成功。班集體的正常秩序是維持和控制學生在校生活的基本條件,是教師開展工作的重要保證。建立健全必要的班級規則就是為班級“立規矩”,建立正常的班集體秩序,以保證教師順利開展工作。
3.B【解析】意志的自覺性是指一個人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行動的目的和意義,并且能夠主動地支配自己的行動,使之符合既定目的的意志品質。
4.B【解析】知識學習是增長經驗、形成技能和發展創造力的重要前提。知識學習的作用主要是:(1)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校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2)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生各種技能形成和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礎;(3)知識的學習是創造性產生的必要前提;(4)知識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生的態度和品德形成的因素之一。
5.B【解析】艾利斯認為,人的情緒是由他的思想決定的,合理的觀念導致健康的情緒,不合理的觀念導致負向的、不穩定的情緒。他提出了一個解釋人的行為的ABC理論。A:個體遇到的主要事實、行為、事件。B:個體對A的信念、觀點。C:事件造成的情緒結果。我們的情緒反應C是由B(我們的信念)直接決定的。所以,引起情緒障礙(C:當事人的情緒和行為結果)的不是誘發事件本身(A:誘發事件),而是事件經歷者對該事件的評價和解釋(B:個體對A的信念和觀點),故答案選B項。
二、材料分析題
(1)美國精神分析學家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使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和健全的人格。人格發展的第五階段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階段(12~18歲)。這一階段大體相當于少年期和青春初期。個體此時開始體會到自我概念問題的困擾,也即開始考慮“我是誰”這一問題,體驗著角色同一與角色混亂的沖突。這里的角色同一性是有關自我形象的一種組織,它包括有關自我的能力、信念、性格等的一貫經驗和概念。案例中梁麗和王磊面臨角色同一性對角色混亂之間的沖突和選擇時,產生同一性迷亂。他們未能成功地選擇或沒有嚴肅地考慮這些選擇,對自己的社會角色和人生目標未能形成定論,產生了迷亂。
(2)教師通常是最合適和最有可能幫助學生獲得同一性的人。當學生出現同一性危機時,教師要積極幫助學生處理這些危機。本案例中,教師可以采取的措施有:①把青少年當作成人看待;②不在其他同伴或其他有關的人面前輕視青少年;③給予明確的指示,讓青少年獨立完成任務;④注意發揮非正式群體積極的作用;⑤提供機會讓學生體驗社會角色和職業;⑥和學生保持良好的溝通,讓學生有意識的了解自己;等等。